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學報期刊咨詢網是專業的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發布時間:2020-08-22 16:22所屬平臺:學報論文發表咨詢網瀏覽: 次
摘 要:在深入調查安徽省再生稻生產應用情況的基礎上,闡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產應用現狀,分析了再生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優勢,提出了發展再生稻生產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再生稻; 生產應用; 發展建議; 對策 安徽省是我國水稻主產省,水稻種植面積在25
摘 要:在深入調查安徽省再生稻生產應用情況的基礎上,闡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產應用現狀,分析了再生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優勢,提出了發展再生稻生產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再生稻; 生產應用; 發展建議; 對策
安徽省是我國水稻主產省,水稻種植面積在254.48萬hm2以上,居全國第4位; 總產1 600萬t以上,居全國第6位。 但是,現階段安徽省水稻生產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隨著經濟不斷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水稻生產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導致水稻種植效益持續下降,雙季稻面積不斷減少,甚至出現撂荒現象,水稻生產急需轉型升級[1]。
安徽省地屬南北過渡地帶,溫光資源條件較好,再生稻種植歷史悠久,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安徽省開始引種試驗示范再生稻,90年代初“中稻—再生稻”一種雙收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主要分布在江淮及沿江江南地區,全省 “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水稻產區均適宜發展再生稻[2-3]。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全省種植業結構改革不斷深化,再生稻發展不斷加快,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成為安徽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舉措[4-5]。 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要闡述了安徽省再生稻生產的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對策建議,以期為再生稻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 再生稻生產技術的應用現狀
1.1 再生稻生產基本情況
據農業部門調查統計,2017—2019年安徽省再生稻種植面積分別為151.5 hm2、237.0 hm2、355.5 hm2,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主要分布在江淮“兩季不足,一季有余”及沿江江南地區的雙季稻區,此區域溫光資源豐富,雨熱同季,發展再生稻可充分利用其溫光資源。 再生稻發展主要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規;a為主,采用全程機械化模式。 2017—2019年全省再生稻種植大戶戶數分別為301戶、468戶和557戶; 大戶種植面積分別為88.5 hm2、154.5 hm2、244.5 hm2; 所占比例分別為58.4%、65.2%、68.8%,戶數、面積和比例均呈上升趨勢。
1.2 應用品種類型和主要生產技術
安徽省再生稻品種類型多樣,主導品種面積集中,再生稻品種選擇偏向于再生能力強、產量高、米質優、生育期適中(約130~135 d)、穗期耐高溫以及苗期耐寒性較好、米飯有清香味等特點的品種。 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調查統計,全省再生稻品種約30余種,主導品種有豐兩優香1號、玖兩優黃華占、兩優絲苗、徽兩優898、荃優絲苗、晶兩優華占、晶兩優534等,主導品種占全部面積的80%以上。
再生稻主要生產技術采用流水線機械化播種、工廠化(大棚)育秧、機械插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兩季全程機械化收割。 需注意要適時早播,播期集中在3月下旬,插秧在4月中下旬,保證頭季稻的收割時間在8月15日以前,再生季9月15日前安全齊穗。 留稻樁高度為35~40 cm,一般割口為倒2節上10 cm左右。 在頭季收割前10~15 d施用催芽肥,每667 m2施尿素7.5~10.0 kg; 在頭季稻收割后3 d左右,每667 m2再施用10 kg尿素作為提苗肥,以利于再生苗多而整齊,為再生稻高產創造條件。 水漿管理上采取“淺水長苗、水層養穗、干濕交替”的原則,保持溝中有水,畦面濕潤。 遇到寒流灌深水護苗保穗,寒流過后漸排水。
1.3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據統計,全省再生稻產量水平逐年增加,2018年全年產量較2017年增產586.5 kg/hm2,增幅5.4%; 2019年全年產量較2018年增產1 399.5 kg/hm2,增幅12.3%。 以2018年為例,全省再生稻平均產值為
28 270.5元/hm2,純收益為11 718.0元/hm2,比單季稻分別增加8 242.5元/hm2和4 521.0元/hm2,比雙季稻分別增加651.0元/hm2和3 567.0元/hm2,節本增效明顯。 同時,再生季生產時間短,能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稻米品質優,符合糧食綠色增產發展的趨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2 再生稻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產業發展的政策性因素
一是生產上缺乏相應的扶持發展政策及扶持項目,尤其是糧食統計口徑和補貼政策不配套,再生稻生產模式只能統計和享受當年頭季稻產量和相關政策補貼,行政推動力度不足。 二是頭季稻銷售渠道不暢。 頭季稻收割時間8月中旬,國家糧庫沒有開倉,銷售渠道、銷售價格得不到保證。 三是品牌創建乏力,綠色稻米增效潛質未能充分發揮。 再生稻品牌建設沒有跟上,適合中高檔消費的綠色再生稻米宣傳營銷還不夠,沒有做到統一收獲儲藏、統一加工產品和統一品牌銷售。
2.2 生產推廣中的技術瓶頸
一是缺乏優質、頭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強、二季高產口感佳等綜合性狀好的品種; 二是農機具配套不健全; 三是田間管理經驗不足。 目前生產中應用的收割機履帶過寬,機收頭茬稻因收割機碾壓,田間約30%~40%的稻樁被壓倒,再生季有效穗不足,且收割時留茬高度設置不合理,很難精確留茬高度,不利于再生季均衡生長。 頭季稻和再生季病蟲害防治、灌水不到位,再生季催芽肥施用過早,或不施催芽肥、促苗肥,導致基本苗不足,無法建立高產群體,導致產量不高。
2.3 不利的外界條件等限制因素
一是自然災害影響。 再生稻易受低溫冷害影響,如播種期的 “ 倒春寒 ” 、 7月中旬抽穗揚花期易受高溫危害和再生季稻9月中旬抽穗揚花期的“寒露風”。 二是農田基礎設施落后。 溝渠不配套,排灌不方便,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 如江淮丘陵地區早中稻,缺水易旱制約著再生稻生產發展。
3 發展再生稻潛力和優勢
3.1 揚長避短發揮安徽省過渡帶區位優勢
安徽省江淮之間丘陵單、雙季稻過渡區日平均溫度≥10℃的初日為4月5日至9日,水稻生長季內活動積溫3 830℃~4 150℃,水稻生長季210~220 d,≥10℃持續時間的降水量740~860 mm,4月至10月總日照時數1 390~1 530 h。 江淮及其以南地區溫光資源豐富、雨熱同季,都是發展再生稻的適宜區。 6月至9月是安徽省自然災害易發期,受影響最大的在田作物之一就是水稻,發展生育期只有60 d左右的再生稻,是抗災生產的重要選擇。 因此,將再生稻推廣作為應對這一時期自然災害的關鍵性農業抗災技術措施之一,作為安徽省發展適應性農業的重要舉措,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澇災害帶來的農業生產損失。
另外,“早熟雜交稻+再生稻”高產高效再生稻種植模式,能解決部分雜交稻早播早栽地區、冬閑田、缺水丘陵地區種植一季雜交稻后的田塊撂荒問題,提前半年可獲得種植戶采用傳統模式要達到的產量與收益,又可再種植一季,增加復種指數,或可替代雙季稻種植,省工節本明顯,同時充分利用光溫水資源、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是保證水稻種植面積下降而總產不下滑的主要措施。
3.2 契合農業生產綠色發展的時代特點
發展再生稻生產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 安徽省水稻種植模式包括早晚稻連作、中稻和中稻蓄留再生稻等模式,與其他模式相比,再生稻生產中再生季只施用農藥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每生產1 kg稻谷平均所消耗的農藥、肥料用量以及能耗顯著降低。
擴大再生稻可顯著減少農藥和施肥對環境造成的面源污染,這是落實農業農村部“一控兩減三基本”的重要舉措。 當前食品消費,一個很突出的訴求就是綠色、健康,再生稻米質優、口感好,已經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保、綠色的消費理念將日益深入人心,綠色消費潛力巨大,再生稻生產前景看好。
3.3 順應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要求
現階段,就安徽省水稻生產而言,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再生稻具有一種兩收,省種、省工、省水、省藥、省秧田,栽培技術簡單易行,米質好,食味佳,無污染等諸多優點。 正是這些突出的優點契合了現階段安徽省發展糧食生產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是優化種植結構的一個好途徑。 據調查,2018年一種兩收(再生稻)平均純收益為11 718元/hm2,比單季稻增收4 521元/hm2,比雙季稻增收
3 567元/hm2。 發展品質優良、市場需求旺盛的再生稻生產是安徽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的努力方向,推廣再生稻將會進一步提升安徽省稻米市場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安徽省糧食主產區的戰略地位。
3.4 落實種植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安徽省南部水稻產區正在大力壓縮雙季稻種植面積,同時油菜面積持續下滑、小麥面積持續高位、綠肥等作物發展乏力,種植業提質增效舉步維艱。 發展再生稻可以有力地推動沿江江南地區耕作制度優化,壓縮赤霉病重發區小麥種植面積,發展綠肥、多用途油菜,這是安徽省種植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目前,安徽再生稻米價格7~12元/kg,與湖北等鄰近省份相比,差距非常大。 部分再生稻生產地區,依托再生稻米建設優質米品牌,產量可與雙季稻相當,稻谷價格比普通稻谷每kg高0.4元左右,每hm2可節本增效4 500元以上,因而在推廣中受到農民歡迎,也有利于促進安徽省優質稻米的銷售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4 安徽再生稻發展對策與建議
4.1 以產業化拉動再生稻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
現階段,安徽省再生稻米產業化開發還比較滯后,必須從訂單生產、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上著力,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綠色理念,打造再生稻米優質品牌,提高全產業鏈效益,拉動再生稻生產發展。 要推進經營主體、種植戶和用糧企業以訂單為紐帶,構建統一品種、規;a、標準化管理、產加銷一體的經營模式。 特別要充分發揮產業聯合體作用,引導和推動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與基地實行訂單生產、加價收購,實現優質優價,切實提高再生稻種植效益,提升農戶種植積極性。
4.2 以科技化帶動再生稻生產發展,提高綜合質量
再生稻生產的特殊性對品種及機械、技術的應用提出了具體且明確的要求,需要全省農業部門、科研院所加強技術研究和示范,即整合農業科研、管理、推廣、生產、企業等部門和單位的力量及資源,開展再生稻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配套及全程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的聯合攻關,聯合建立再生稻綠色生產示范樣板,科學制定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發展規劃和整體解決等方案,力求適應再生稻生產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再生稻生產發展。
一是選育適合當地再生稻生產的優質品種。 二是研發配套適宜的農機具。 三是完善再生稻生產技術體系。 科學規劃,確立優勢產區,集中連片規;l展,應用工廠育秧、機械化栽插、肥水藥科學精確管理、兩季全程機械化收獲等高產高效技術,充分發揮好再生稻生產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增產增效潛力和綠色發展優勢。 如2018年白湖農場利用冬閑田種植再生稻
7 960.5 hm2,品種為豐兩優香1號,頭季實收產量
8 846.55 kg/hm2,再生季實收產量4 863.75 kg/hm2,兩季累計產13 710.3 kg/hm2。 2019年種植規模擴大到127 890 hm2。 為保證適時早播,化解育秧風險,增強生產環節的可控性,在盛橋等10個農場各建設一個鋼架塑料大棚微噴灌育秧點,建成大棚134個(面積1 245 hm2)用于早春再生稻育秧,并制定《塑料大棚再生稻育秧技術操作規程》和《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集成栽培技術要點》,同時在振興農場開展甬優4949、隆兩優黃莉占、黃科香2號等11個品種的展示,篩選適合白湖區域種植的再生稻品種。 頭季稻8月11日至17日收割,10月18日專家對振興農場再生稻“一種兩收”百畝示范區實收測產,兩季產量達15 360 kg/hm2。 創造了雙季稻北緣地區再生稻全程機械化規模生產的高產典型,實現了“一種兩收、豐產高效”的目標。
4.3 以組織化推動再生稻生產發展,提高保障能力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轉變思想理念,集中用好財政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示范引領作用; 要科學規劃,適度擴大再生稻種植面積,完善技術方案,做到全程機械化操作,培植生產經營主體,搞好產銷協調,有力有序地做好再生稻產業發展。 著力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強化政策支持上下功夫。 農業農村部門要高度重視再生稻推廣,將其作為提質增效、穩定糧食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制定中長期規劃,結合實際,充分利用稻谷補貼政策,出臺再生稻發展優惠政策和政策性保險投保范圍,加大保險費用投入和補貼。
扶持示范種植大戶,聯合加工收購企業,實現優質優價,合力推動再生稻發展。 要發揮再生季稻米質優、食味品質好的優勢,加大再生季稻米的品牌建設,創建一種兩收(再生稻)區域公用品牌,鼓勵企業實行訂單生產,延長生產加工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二是在強化規;蜆藴驶a上下功夫。 集中連片規;a是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的前提和基礎。 在適宜區必須大力推進規;a,要充分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土地流轉和集并整理,為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和效益打開空間,為適宜再生稻生產使用的農機具專項研發與示范推廣提供驅動力。 機械化就意味著標準化,要研究制定適應再生稻機械化生產的田塊、茬口、品種、育秧、栽培、植保、收獲等作業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做好基礎技術工作。
如郎溪縣結合糧食生產發展、稻谷補貼等項目資金進行傾斜支持,在糧食提質增效示范點建設上,對開展再生稻生產符合條件的主體優先安排,2019年提質增效示范點建設安排4個示范點,完成示范任務后每個點補助2萬元; 在稻谷補貼中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貼,補貼標準為2 250元/hm2,補貼面積16.5萬hm2,有力的推動了本區域再生稻生產的發展。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西南農業學報》(雙月刊)曾用刊名:農業科學導報;四川農業學報,1982年創刊,是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國、分學科地、及時地、有見地反映西南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新成果、前沿動態,以推動農業科研、教育和生產的發展。
5 結語
再生稻生產技術實現了一種兩收,具有省種、省工、省水、省藥、省秧田、栽培技術簡單易行、米質好、食味佳、無污染等諸多優點。 契合了現階段糧食生產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賦予了傳統種植模式新內涵,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的努力方向。 因此,要充分利用安徽省先天的自然資源稟賦,補足短板,挖掘潛力,因地制宜的推進再生稻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安徽稻米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胡香玉,鐘旭華,彭碧琳,等. 不同氮肥運籌下低樁機收再生稻的產量和經濟效益[J]. 中國稻米,2019,25(4):16-21.
[2] 彭志達. 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 農家科技,2019(4):7.
[3] 馮駿. 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安徽農學通報,2016(14):55-56.
[4] 劉建華. 不同留樁高度對再生稻產量的影響[J]. 江西農業,2019,155(6):10.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8725dfg.com/xblw/5649.html
《安徽省再生稻生產現狀與發展》